2023年暑假期间,电影《长安三万里》全国上映。 继春季“中国诗歌大会”之后,掀起了新一波的全民诗歌高潮。 影片讲述了安史之乱后陷入混乱的高适回忆与李白的人生经历的故事。 学界对高适与李白关系的研究比较薄弱,轮廓清晰,细节模糊,目前还存在一些争议。 有必要梳理和呈现文学史的真相,厘清高适与李白的关系。
1、李白与高适的友谊。 李白和高适在中年之前并无交集。 两人第一次见面,应该是天宝三年李白被唐玄宗“赐放”之后。 李白从长安东返鲁国,经洛阳第一次见到杜甫。 两人一拍即合。 杜甫与高适是同乡,也是老朋友。 高适和杜甫一样,都是洛阳人,但他长期生活在宋朝中期(今商丘)。 “沉睡东山三十年,不知书剑已老尘”而一事无成,于是杜甫邀请高适去见李白,三人结伴游历东山。梁(今开封)、宋(今商丘)。 在大梁市(开封),三人参观梁园并登上游乐台。 宋朝中叶,三人狩猎孟诸,到戏台(即今山东单县山府台,古时为宋代中叶的地方),喝酒饮酒并吟诗。 这首诗慷慨而怀旧,数月萦绕不去。 《新唐书·杜甫传》记载:“(杜甫)曾从白芨行过汴州至高士,醉登戏台,慷慨怀古,深不可测。” 杜甫的许多诗篇都写到了这段经历。 ,《赠李白》曰:“李后晋心腹,逃事议。亦有梁宋,方期拾瑶草。” 《钱槐》曰:“忆高黎辈,谈交酒架。二。雄壮思虑,我丰腴。气足登吹台,眺望平原。”带着怀旧之情。” 《兮游》曰:“昔日与高俅,傍晚至善府台。” 李白、杜甫、高适的《梁宋游记》造就了他们三人之间的珍贵友谊,并成为千古文坛佳话。 除了上面引用的杜甫诗之外,高适的《中宋梁李三子别》、《群工秋琴台》、李白的《梁园吟》 》、《秋猎孟朱夜回东楼看妓女带酒单》,都写“梁宋游记”。 由于当时三人的地位和年龄不同,所以三人之间的关系难免会有所不同,从而影响到后来的情况。 李白当时名满天下,既然出自皇帝这边,自然就瞧不起其他人了。 杜甫年纪小,很欣赏李白,所以关系很容易相处,他和李白甚至“同醉入秋,携手行日”(《与李十二白》) “同训范氏隐居”)。 最尴尬的是高适,他与李白年纪相仿,但状态也不佳。 他还没有成为著名的诗人。 史称他“五十余始,始兴诗”(《旧唐书》)。 这种情况,让他很难与李白产生交心。 因此,李白在“游梁宋”期间(744年)乃至此后的十三年(至757年)都没有给高适写过一首诗。 然而高适在“游梁宋”时,写下了一首《在宋》诗。 《别周李三子》称赞李白:“李后怀是英雄,肮脏是他的才华。” 可见此时的高适是李白的追随者,处于弱势地位。
然而安史之乱却扭转了李白和高适的强弱地位。 李白误加入永王李璘叛乱,高适得到唐肃宗高度信任,被任命为御史中丞。 淮南节度使奉命率兵平定永王李璘叛乱。 两军在丹阳城(今镇江市)交战时,高适和李白都在前线,属于敌对阵营。 不料永王李璘毫无军事才能,一击溃败。 李白在逃跑途中被抓,投入旬阳(今九江市)监狱。 李白在狱中的几个月,主要拜访了宰相崔焕、御史中丞宋若思、御史中丞兼淮南节度使高适、魏朗忠四位权臣。 这是李白生平第一次给高适写诗。 他写下了《送张秀才拜见高中宰相》的长诗。 诗中对高适十分赞叹:“高工镇淮海,谈笑间充满了妖娆。” 在这首长诗中,李白并没有回忆往事,只是强调了自己处境的悲惨处境:“我无霜之感,玉石皆焚。但若流一行泪”。 ,临琪会怎么样呢。” 显然,他希望高适伸出援手。 但高适却选择不予理睬,而崔焕、宋若思则极力推翻李白,并于秋季获释。 宋若思任命李白为参谋,并上书推荐李白使用。 见李白的“中城宋公遣吴兵三千往河南,军至旬阳,逃狱,因礼为幕府谋士”。 》。 然而没过多久,朝中的一些重臣就对李白进行诽谤,所谓“谗言”(李白《赠张相浩》),想要再次定罪。 此时,李白两次向宰相张浩送诗求救,写有《赠张相浩》两首,但最终都被判为长留夜郎。很难查出诽谤李白的人是谁。不过,当朝廷在讨论李白定罪的轻重时,需要征求高适的意见,因为高适是永王李璘叛乱的镇压者,最了解李白的处境。然而,这一次李白却这么做了。没有再问高适,而是一再问张浩。可见,高、李已经断绝关系,甚至是对立面。幸好,唐宗一即位,他立即为永李璘王平反,下诏召李白为左石修,可惜李白已病逝于当涂数月。
从李白、杜甫、高适一生互相寄诗的数量,我们可以直观地发现他们之间的密切关系。 李白向杜甫赠送了《送鲁县东石门杜甫》、《送沙丘城杜甫》、《送戏杜甫》三首诗; 李白只赠给高适一首诗:“遣张秀才访高高相”。 高适只赠李白一首诗:《送别宋周梁李三子》; 高适赠杜甫的诗共有三首:《赠杜二补》、《仁日寄杜二补》、《与诸侯共登慈恩寺塔》。 杜甫赠李白诗十四首,杜甫赠高适诗十七首。 有趣的是,李白和高适都赠给杜甫三首诗,但杜甫赠给高适的诗比李白多,在杜甫赠予友人的诗中名列前三。 杜甫、李白和高适都是最好的朋友,但稍有不同的是,杜甫和李白是纯粹的朋友,而和高适在一起,除了纯粹的友谊,还有对高适照顾的感激之情。他在成都,杜甫和高适交往已久。 比和李白相处的时间还要多。 李白与中年高适结下了不深却十分珍贵的友谊。 然而,安史之乱后,两人各有各的坎坷,最终决绝交情,甚至反目成仇。
2、李白与高适的性格比较。 由于中国被誉为诗歌之国,又具有古代官员的特征,中国古代知识分子的人格类型一般可分为“诗人人格”和“政治家人格”,或者两者的结合。 李白是比较典型的“诗人人格”,特点是激情、天真,而高适则是比较典型的“政治家人格”,特点是冷静、老练。 这两种性格不仅体现在他的行为和政治选择上,也体现在他的诗歌创作上。 比如与高适并称“高岑”的盛唐边塞诗人岑参,也具有李白那样的诗人性格。 他的边塞诗充满了激情和浪漫天真的想象,而高适的边塞诗则具有善于现实、冷静思考的特点。 其中,《燕歌行》着力思考将领无能、悲欢悬殊等现实问题,就是典型代表。 其实,这两个人的性格并没有什么区别,尤其是在家国情怀方面。 不能以牺牲另一方为代价来主观地提升其中一方。 毫无疑问,高适的家国情怀是非常突出的,并在军队中得到了体现。 不过,李白也有着浓厚的家国情怀,也曾两次从军。 并不只是《长安三万里》里描述的那样。 沉迷于自我放纵,无意识地到处旅行。 特别需要澄清的是,李白加入林氏并不是为了求官谋权,而是为了平息历史上的乱局,报效国家。 所谓“默默为王说说笑”(《雍王东巡歌》),“过江誓流”。 ,志在清朝中原”(《南本书怀》),“一生一心想报答师父,百世思念亲人。 没有发生,悲痛难述。”(《赠张相浩》)。他称安史叛军为“豺狼”(《西行莲花山》),可见他的对安史叛军的仇恨,消灭了安史叛军后发誓隐居,俗话说:“灭虏不立功,锅飞了。”李白的家国情怀是这样的强者不在高适手下,一生未变,临死前,将随李光弼军平息安史之乱。
值得一提的是,与大多数文人不同,李白有着丰富的人格内涵。 除了典型的“诗人人格”外,“侠义人格”也较为突出,其典型特征就是守信用、守信用。 李白始终强调“常怀信仰之柱”(《长千行》)、“三杯吐诺,五山轻”(《侠客行》)、“海山尚可倒”。出,但吐诺永不动摇”(《侠客行》《赏赐崔五郎中》),“白玉为一言贵,淡金为诺”(《乱世之后,天恩流夜郎忆旧游书,赠江夏魏太守良在”)。 李白、杜甫是中华文明史上最伟大的诗人,也是后人学习的榜样。 影视剧在刻画这两位诗人时需要客观、谨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