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知道,年仅四岁的孔融就懂得向哥哥们让步,足以说明他当时是一个孝顺的人。 而直到他13岁时父亲去世,孔融的表现依然超出常人。 他一度伤心过度,最后伤心得请求别人来帮助他。 最重要的是他不是装的,而是流露出真情,由此足以看出孔融的“孝心”并非做作。 这么孝顺的人,为何会被曹操当作不孝而杀掉呢? 这让大家都很疑惑。
很多人都认为孔融是一个随着长大而变得更加平庸的人。 小时候挺聪明的,长大后却没有那么聪明? 事实上,事实并非如此。 之所以给人们留下这样的印象,主要是由当时的社会环境决定的。 三国乱世,最引人注目、善于征战的将领和谋士,是征服世界的关键。 但对于文人之流来说,就没那么重要了。 孔融是一位才华横溢的文人。 他的文章在当时独树一帜,受到许多文人的高度评价。 所以,他其实一点也不坏,只是生在乱世,很容易被别人忽视。 而他的死,其实就是他的文章造成的。
当时朝廷选拔官员虽然是以孝廉为标准,但后来演变成形式主义,没有真正考虑孝廉。 因此,当时流传着一首童谣:“推学者,不读书,推孝节,父离你”。 这是什么意思? 就是你说一个人有才华,其实你不认识几个字; 你推荐这个人很孝顺,但是他从来不和他父亲住在一起。 从父母的支持可以看出,他当时是非常孝顺、诚实的。 伪造的! 但孔融看不惯这样的风气,于是写了一篇文章来讽刺。
作为一个统治者,曹操怎么可能允许别人揭穿这虚假的面纱呢? 这完全不利于统治。 而且,孔融是一个非常真诚的人,他没有丝毫保留。 他一次又一次地与这种虚假礼节作斗争。 在曹操看来,这显然是针对他的,所以最终曹操以“不孝”的罪名处决了他,同时他的家人也受到了牵连。 而这里我们可以看到,这恰恰说明了孔融是一个“真孝”的人,却因为“诚实”而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