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步诗》纯以比喻、典故的形式写成,语言简单,意思明确,无需详细解释,只需几句话几句,意思就一清二楚。诗人比喻精彩,语言巧妙,一瞬间就出来了,实在令人叹为观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曹植《七步诗》的意思,希望大家能更理解这首诗。
1. 七步诗
汉代-曹植
煮豆子的时候,豆荚被烧焦了,豆子在锅里哭了。
我们本是同一族,为何要如此热衷于争斗?(第一版)
将豆子煮熟做汤,滤掉豆子然后榨汁。
锅下柴火烧着,锅里豆子也哭泣着。
我们都是同一个根源,为何要争斗?(第二版)
2. 诗意
锅里豆子在煮,锅下豆秆在烧,豆子在锅里哭泣。
豆子和豆秆本来是同一个根长出来的,豆秆怎么会这么急切地折磨豆子呢?(第一版)
将豆子放入锅中煮,希望滤去渣滓,留下豆汁用来做汤。
豆秆在锅下燃烧,豆子在锅里哭泣。
豆子和豆秆本来是同一个根长出来的,豆秆怎么会这么急切地折磨豆子呢?(第二版)
3. 注意事项
(1)握:用于。
(二)汤:由肉或蔬菜制成的糊状食物。
3.络:过滤。
⑷菽(豉):豆。此句意思是把豆渣滤掉,留下豆汁用来做汤。
⑸萁:豆科植物脱粒后剩下的茎。
⑹釜:锅。
⑺Burn:烧伤
⑻哭:悄悄地哭
⑼本:本来,原本。
⑽煎:煎熬,这里指迫害。
⑾何:何必呢。
4. 七步诗的真实性
说到七步诗,稍有知识的人马上就知道这句话指的是什么。周恩来总理在皖南事变中就用过这个说法:“史上最大冤案,江南一叶障目。同室操戈,何必着急?”这个典故出自三国时期。魏文帝曹丕坐稳皇位后,以自恃才华、不顾礼仪的罪名迫害曹植,让他当众朗诵七步诗。这便是七步诗的由来。那么,广为流传的七步诗真的是大家熟悉的七步诗吗?
陈思王曹植以才华闻名,宋代佚名《诗常谈》中有记载:“谢灵运曾言:‘天下才子一石,曹子建独有八斗,吾有一斗,天下共一斗。’”按理说,谢灵运的文学造诣在当时已是别人所不能及的,但他却十分仰慕曹植。明代王世贞在《义远言》中盛赞曹植:“子建才华横溢,虽千载赞之,而避其父兄,何也?其才华过高,故不肯太华。”翻看一系列史料更多职业考试资讯尽在第一考试网,虽然人们仰慕曹植的杰出才华,但对其七步才华只字未提。不仅如此,翻看二十五史,唯一提到七步才华的人,不是曹植,而是北朝魏收。当时魏收才26岁,写的文字也怪怪的。但皇帝似乎并不看好他,只说了一句话:“虽有七步之才,亦不能逾越此。”后来魏收直接被委以修撰国史的重任。
七步诗最早的记载,是在《世说新语》第四卷:文帝常令东阿王七步作诗,不作者,以诗应之。东阿王以诗应之:“煮酒为汤,滤豆为汁。柴火在锅下烧,豆子在锅中哭。我们本是同根生,为何如此急于相争!”文帝深感惭愧。虽然有文字显示七步诗确实存在,但问题是《世说新语》本身是一部传记小说,其中很多内容都是虚构的,不可信。另外值得注意的是,曹丕令曹植作诗时,曹植并没有七步行,而是作诗应之。所以这首诗在这里还不足以成为七步诗。
《太平广记》中还有相关记载,说魏文帝曹丕、陈思王曹植有一次结伴外出,偶然看到两头牛在墙上打斗,一头牛力气不如另一头,掉进井里死了。曹丕很感兴趣,命令曹植作了一首诗,名叫《死牛诗》,并立下规矩,诗中不得出现“牛”、“井”等字眼,不得提及打斗、死亡。曹植百步之内若写不出四十个字,就要被斩首——这太残忍了,可见曹丕是存心要害死曹植。曹植骑上马,提笔作诗:“两块肉同路行,头上凹骨,山脚下相逢,火光冲天,对峙着。两敌不强,一块肉卧一穴。非强不及,乃劲力未尽。”诗已成,但他还未走百步,还剩下时间。曹植还作了一首三十字的自怜诗:“煮豆做汤,滤豆豉做汁。柴火在锅下烧,豆子在锅里哭。我们本是同根生,何必相伤相惜?”这里记载的诗与《世说新语》记载的诗有所不同,但关键的是,这两首诗不是七步诗。
《太平广记》中的故事,罗贯中《三国演义》第七十九回中引用了“兄逼弟曹植作诗,侄陷叔刘封而杀”的记载,但并不完全一样。曹丕即位时,文武百官都来祝贺,唯独临淄侯曹植和孝怀侯曹雄没有到场。曹丕听闻群臣报告,大怒,要将罪责嫁祸给两个哥哥。曹雄闻讯自缢,将曹植单枪匹马活捉。曹丕的母亲卞氏听说曹植被俘,党羽丁仪等人全部被杀,大惊失色,赶紧向曹丕求情,希望他放过弟弟,并表示自己就算来世也能安息。
曹丕是个孝顺的儿子,很听母亲卞的话。于是召见曹植说:“我们虽是兄弟,但也是国君的臣民,你怎敢恃才不尊重礼仪?我父亲在世时,你常常向人炫耀自己的文章,我深怀疑你一定是让别人替你写的。”于是曹丕命令曹植七步作诗,若能作,便可免死;若不能,便要严惩不贷,永不得赦免!曹植问如何作诗。当时,曹丕偶然看到厅堂墙上挂着一幅水墨画,画中画着两头牛在土墙下打斗,一头牛掉进井里死了。他指着画说,这就是题目。曹植走了七步,写了一首诗:“两块肉走在同一条路上,头上都有凹陷的骨头。在一座山下相遇,火焰升起,对峙着。两个敌人实力不相上下,一块肉躺在一个山洞里。不是他们实力不如对方,而是他们的怒火还没有消散。”
曹丕和大臣们听后大吃一惊。曹丕便又想出一计,对曹植说:“作诗七步,我看太慢了,你能不能也作一首诗回应一下?”曹植立刻答应了,并要求出题目。曹丕说题目应该是兄弟,但要求不要出现“兄弟”两个字。曹植马上即兴作了一首诗:“煮豆荚时烧焦了,豆子在锅里哭了。我们本是同根生,何必相害呢!”曹丕被这首诗感动了,泪流满面。他放走了曹植,只把他贬为安乡侯。
从这一记述来看,《七步诗》并非人们所说的最后四句诗,真正的《七步诗》应为曹植所作的《二牛斗诗》。这一误解的源头应是《世说新语》。
5.文学欣赏
谢灵运曾言:“天下才子一石,曹子建取八斗,我得一斗,天下共一斗。”(《世常谈》)刘勰在《文心雕龙·才略》中也说:“子建思维敏捷,才华横溢,诗文优美,抒情洒脱。”明代王世贞在《艺苑志言》中也说:“子建才华横溢,虽千古无双,竟避其父兄。何以?因才华过高,故不肯进士。”可见,前人已指出曹植的杰出才华和非凡禀赋,而其才华的最好例证便是这首《七步诗》。
这首诗纯用比喻、借喻的手法写成,语言朴素,意思明确,不必详细解释,只需用一些字句加以说明,意义不言而喻。前四句描写了日常生活中烧柴煮豆的现象,曹植将自己比作“豆子”,一个“哭”字,充分表达了遇难者的悲伤和痛苦。第二句的“滤豆”是指煮过后过滤发酵的豆子,做成调料汁。“萁”是指豆茎,晒干后用作柴火。烧柴煮熟的豆子,是兄弟同根生的豆子,比喻兄弟之间过于亲近,自相残杀,违背自然规律,为常理所不能接受。诗人比喻精彩,语言巧妙,一念之间脱口而出,实在令人叹为观止。最后两句转笔,表达了曹植内心的悲愤。这显然是在质问曹丕:你我本是兄弟,为何要如此相逼?“本是同根同源,为何要如此急于相害?”千百年来,这成了人们劝诫不要相斗相杀的常用语,足见这首诗在民间的流传之广。
这首诗用豆梗相烧的比喻,指责曹丕残酷地迫害自己和其他兄弟。语气委婉深刻,讽刺中又有提醒和劝诫。一方面体现了曹植的聪明才智,另一方面也反衬出了曹丕对兄弟的残酷迫害。这首诗的妙处就在于比喻巧妙,意义明确。豆子和豆梗同根而生,犹如兄弟。烧豆梗会让锅里的豆子翻滚而“哭泣”,比喻兄弟相残,十分贴切,令人动容。
当然,这首诗的风格与曹植集其他诗作并不完全一致,由于写得仓促,谈不上语言的精炼和意象的优美,只是以恰当生动的比喻和清晰深刻的寓意,赢得了千百年来读者的赞誉。
6. 关于作者
曹植(192—232),字子建,沛国谯县(今安徽亳州)人,三国时期文学家,曹操第四子,曹丕弟,封为陈王。因才学兼优,早年深得曹操宠爱,曾被立为太子。曹丕、曹睿称帝后,曹植备受猜疑,郁郁而终。
他是建安文学的杰出代表,留存诗歌九十余首,其中以五言诗居多。曹植的诗歌善于用喻、用典,词藻华丽丰富,比较全面地代表了建安文学的成就和特点,对五言诗的发展有重要影响。
【曹植七步诗的含义】相关文章:
曹植七步诗(带拼音)12-26
七步诗带拼音 曹植 12-25
曹植七步诗 拼音版 12-26
曹植七步诗拼音版04-08
七步诗 曹植 原版带拼音 12-26
曹植七步诗原文及拼音 12-24
曹植七步诗拼音版解读12-24
曹植《七步诗》,原文拼音版 12-26
曹植七步诗 拼音版 01-18
曹植《七步诗》与郭沫若《反七步诗》比较阅读解答08-06